
1. 犯罪工具风险
Telegram因其端到端加密、阅后即焚、匿名性等特点,常被不法分子用于组织诈骗、信息贩卖等犯罪活动。例如:
诈骗团伙通过Telegram群组发布高薪兼职广告,诱导未成年人参与“手机口”诈骗(中转通话)或“Q拉”(拉人进诈骗QQ群),每单佣金10-20元。
数据贩卖团伙利用Telegram群组交易公民个人信息,包括社保、银行账户等敏感数据,甚至提供“社工库”查询服务。
2. 技术特性与监管难点
匿名性:用户可隐藏手机号,群组支持20万人规模,且管理员可禁止信息复制/转发,形成封闭环境。
取证困难:服务器位于境外,信息加密且可定时销毁,警方需通过国际协作获取数据,耗时较长。
自动化脚本滥用:部分群组使用机器人(如“社工机器人”)自动收集、贩卖数据,或批量发送诈骗链接。
3. 典型诈骗脚本案例
投资诈骗:通过群组发布虚假理财APP链接,以“高回报”诱导充值,最终卷款跑路。
“手机口”诈骗:脚本指导用户用两部手机中转通话,规避运营商拦截。
法律警示
根据中国《刑法》,明知他人利用络犯罪仍提供技术支持(如开发/传播脚本),可能构成“帮信罪”,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建议用户远离相关工具,并检查设备是否安装密聊猫、纸飞机(Telegram)等风险软件。
本文章来自(https://www.dltlcc.com),转载请说明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