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办发〔2016〕133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大连物流业稳步增长,物流基础设施配置逐步优化,物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物流业对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持续增强。
1.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对城市经济贡献率不断攀升。2015年,社会物流总额达2.7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5.2%,其中快递业务规模“十二五”期年均增速达65%。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1%以上,占全市GDP比重从9.8%提高到10.6%,成为我市支柱产业。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市GDP比重从16.6%降至15.6%,物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质量稳步提升。
2.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 期间,海港、空港、公路、铁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末,大连海港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9.6亿吨,增长了89.6%;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4405.8万标箱,增长了155%。全市海港生产性泊位22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03个,通过能力达2.88亿吨/年,集装箱通过能力达到420万标箱/年,已基本具备与国际航运中心相匹配的港口基础设施,实现了泊位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装卸能力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空港占地面积363万平方米,跑道长3300米,停机坪48.5万平方米,停机位54个,国内国际货站11.3万平方米,符合4E级I类国际机场标准,除A380外可供各种大型飞机安全起降。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31公里,已经形成“四网一环”的公路网格局。铁路货运场站55个、17条营业线路,线路总延长1385公里,网络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现有物流园区占地面积9.1平方公里,仓储面积925万平方米,总储存能力1100万吨,冷库总储存能力310万吨,现代化仓储运营能力大幅提升。大型快件分拣中心14个,日均处理快件能力超过18万件。
3.物流网络体系日趋优化。大连市现有海运集装箱航线108条,其中外贸航线86条(包括远洋干线13条)、内贸航线22条;已经形成了以大连港为中心,辐射整个环渤海港口的公共内支线网络。航空航线总数达到200条,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42条、国内航线158条。形成沈阳、长春、哈尔滨、通辽四大中心、12个合作场站、31个合作铁路站点的内陆干港网络布局。开通大连至东北地区的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20余条,班期密度达70余班/周;打通了以大连为起点经满洲里通关,由俄罗斯通往欧洲国家的“新亚欧大陆桥”运输通道。全市已运营和在建中的物流园区及物流中心共19家。
4.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物流集约化、一体化水平得以提升,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及时配送等物流模式开始显现,物流企业拓展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增强;部分制造业与物流业开始联动发展,大连诺德英物流有限公司入选首批“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企业”; 城市物流配送功能不断完善,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配送效率快速提升,“当日达”成为配送新“常态”;快递产业发展迅速, 网络布局日趋优化,使配送服务延伸至社区、学校、农村,提高了生产生活质量;共同配送大连后盐农副产品批发物流配送中心等民生物流工程开始运营;大连港集团通过提供质押监管、中转保税、期货仓储、交割服务等,不断拓展增值服务。2015年末全市具有一定规模以上的物流企业395家, 3A级以上物流企业29家,32家物流企业被评为“辽宁省现代物流示范企业”,4家被推荐为“辽宁省服务业区域领军企业”,3家入选全国首批《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国标试点企业。
5.科技、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物流科技与信息技术得到应用,物流效率得以提高,物流服务更加完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成为现代物流企业主流;口岸科技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报文应用种类达到120种,涉及物流企业、通关服务、贸易金融、电子政务四大领域,实现了港口、企业与海关、检疫等监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大连口岸物流网、辽宁电子口岸平台、锦程物流网、东北亚煤炭交易平台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物流商务交易平台和门户网站发展迅猛,有效改善了物流信息服务。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物流APP客户端应用数量加速提升,促进了物流资源的供需衔接。
6.物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二五”期间,通过健全法规规章、推行物流标准、搭建物流业发展融资平台等重要举措,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环境进一步优化。《大连市邮政条例》《关于促进大连港口集装箱业务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法规规章及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物流发展管理机构——大连市物流发展管理中心,各区市县和先导区也建立和完善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冷藏品储存质量管理标准》《粮食、油料、饲料仓储质量管理标准》《粮油饲料水分检验操作标准》和《粮油饲料温度检验操作标准》等4项标准。口岸通关环境不断优化,通关效率有所提高。以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为突破口,创新通关模式,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通过政府组织构建物流业发展融资平台,推动成立大连物流发展城市商业合作社,缓解了部分小微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了行业自律、业务引领作用。实施大连市物流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提升计划,已有7000多人次接受了专业培训,1466人获得高级、中级和初级物流师职称。
“十二五”期间,我市物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十三五”及未来物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空港物流有待进一步完善;物流服务仍以传统仓储、运输为主,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物流业与本地工商业融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型分拨配送中心,物流与制造业融合有待加强;缺少跨行业、跨区域的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存在信息孤岛;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二)机遇与挑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国家“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及东北振兴战略加快实施,我市物流业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
经济全球化、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等国际经济发展新格局,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区域之间的物流量仍然较大,物流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为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大连金普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等新契机,都迫切需要大连市以完善的现代物流业为基础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区域经济发展为物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大连市物流业发展也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一是随着生产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物流业发展的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国际化和多元化,对物流业提出了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等更高的要求。二是物流业发展与周边区域的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物流业整体处于微利状态。三是降低物流运营成本仍然比较困难,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传统的物流运作模式难以为继,需要实施转型发展。
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全市物流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需要在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把握重大机遇,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我市物流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从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国家战略定位出发,以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服务于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推进大连“两先区”建设为宗旨,顺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全面实施供给侧改革,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为重点,加快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计划,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大连国际物流中心。
(二)功能定位。大连国际物流中心的基本功能定位是:区域性、国际化的物流要素配置中心。具体功能定位包括:东北亚地区的国际物流分拨中心,物流要素发现中心,物流要素交易中心,物流运营结算中心,物流指挥调度中心。
1.国际物流分拨中心。物流分拨中心(LADC,Logistics Advanced Distribution Center)是较大地域范围内的物流集散核心,是依托国际性交通枢纽,按照主要物流通道将大宗货物高效分配到各类物流园区、大型专业物流中心等高层次物流节点。国际物流分拨中心是以国际物流分拨为重要职能的分拨中心,是我市国际航运中心基本职能的延伸,是大连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
2.物流要素发现中心。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云平台和大数据,全方位、全要素发现区域内各种物流资源及各种物流活动状态,掌握车、船、库、路、港及各种货物的配置情况;同时对物流服务的价格、金融、人才、技术等非物质要素也能及时准确把握,使物流业务的供求双方及各类管理、研究、市场推广机构都及时了解掌握物流要素及其运行状态,及时有效发现要素、发现价值、发现机会。
3.物流要素交易中心。推动市域内外的物流要素(车、船、货等)在云平台顺利实现交易。从抢占区域物流战略制高点的高度,重视物流要素交易中心建设,健全和完善交易平台的功能,制定培育交易中心的运行规划和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物流服务,实现网上交易,使物流要素交易中心成为大连国际物流中心技术含量和价值链最高、影响力和竞争力最强的核心功能。
4.物流运营结算中心。赋予物流要素配置中心建设结算的功能,大力培育物流运营结算中心。适应于国际物流业务的交易,着眼于未来大连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探索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和本外币兑换业务,发展离岸金融。依托于物流网络云平台,大力发展网络金融,探索开展网络担保、金融租赁和平台投融资等业务,提高物流要素配置中心的资金配置功能。
5.物流指挥调度中心。通过功能和政策吸引,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总部向大连集聚,使大连成为各类物流企业及为物流提供配套服务企业的总部基地,使发现、交易、结算后的物流要素接受大连指挥机构的指令后实现最后配置。
(三)基本原则。
1.口岸引领,全面推进。以增强我市港口、航空物流服务能力为引领,推进重点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及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巩固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物流服务体系。
2.市场运作,政府引导。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积极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3.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建立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扭转“小、散、弱”的发展格局,提升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
4.创新驱动,协同发展。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升物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创新运作管理模式,提高供应链管理和物流服务水平,形成物流业、制造业、商贸业和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新优势。
5.节能减排,绿色环保。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网络化水平,降低物流业的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
6.完善标准,提高效率。推动物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一体化运作,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促进物流服务体系高效运转。
(四)发展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成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
1.物流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在大连市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第三方物流比重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3%,物流业支柱产业地位更加明显。大连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2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15万标箱。大连空港货邮吞吐量达到24万吨。
2.物流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一体化运作、网络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和物流服务品牌。
3.物流基础设施及运作方式衔接更加顺畅。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布局更加合理,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现代物流运作方式保持较快发展,物流集聚发展的效益进一步显现。
4.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通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新的物流装备、技术广泛应用,力争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全市GDP比重降低到15%左右,物流业对我市及服务区域的经济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空间布局
全面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以大连为中心节点,构建国际、国内及市域物流节点体系,形成以大连为中心全方位内外开放的国际物流空间基本格局。
(一)重点发展的国际物流节点。着力探索在“一带一路”上建设与大连密切相联的物流节点,优化大连国际物流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大连物流的国际化水平。一是挺进东北亚物流市场,重点在韩国、日本、俄罗斯建立直营或共同经营的物流节点,特别是发挥未来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及中俄关系密切的优势,加快开发俄、韩市场,在仁川、釜山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城市建立物流节点。加强与日本的物流合作,在日本、大连及东北建立共同投资运营的物流基地。二是开发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市场,重点发展东南亚的水果和澳洲的畜牧产品物流,建立商品集散地和冷链物流集聚区。三是在大连具有冷链物流资源优势的境外作业基地建立物流基地,重点在南太平洋地区建立磷虾捕捞运输冷藏物流基地,在西非和北冰洋建立渔业捕捞冷链物流基地。
(二)重点发展的国内物流节点。提升和拓展大连国际物流中心的区域辐射功能。根据大连与国内重点区域的经济贸易联结程度及物流联系,逐步建立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物流网络体系,重点加强与以下城市之间的物流联系。
1.东北地区重要物流节点。采取直接投资、跨区域合作等形式,建立与大连国际物流中心一体化运营的物流节点体系。进一步加强东北地区内陆港建设,在三大中心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和物流资源比较集中的地级城市、边境口岸城市建立与大连口岸一体化运作的物流园区的基础上,适时开发东北地区的二级节点,在地级市或重点县级市建立与大连物流业紧密相联和一体化运营的物流基地,逐步形成对东北地区物流主要节点的全覆盖,使东北地区成为大连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的根据地和大后方。
2.华北、西北地区重点物流节点。鼓励建立华北、西北物流基地,吸引华北、西北的物流业务,建立与华北、西北地区紧密联系、密切合作的物流节点体系。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物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沿海城市及京津冀的深度合作,在沿海重点港口城市和北京、石家庄、呼和浩特等重点内陆城市建立合作开发、共同运营的物流基地。发展与西北部地区的物流合作,推动大连的进口商品、海产品、果蔬花卉等向西北地区辐射,吸引西北地区的畜产品、果品在大连集聚或转口。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作用,通过与西北地区的物流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物流节点,开通大连至中亚、西亚及欧洲的物流通道。
图2重点合作的国内物流节点城市示意图
3.东南沿海地区重点物流节点。大力发展与东南沿海各港口城市的物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物流基地。开辟海上物流通道,并积极推动东南沿海地区通过大连口岸及大陆桥运输发展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及欧洲的国际物流。积极发展大连与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沿海港口城市的物流合作,根据物流量与货种结构,重点加强与烟台、威海、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深圳等港口的合作,建设服务于沿海运输与海陆联运的物流链网体系。同时,积极向沿海城市所辐射的内地延伸,通过大连与东南沿海港口的物流合作,推动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
(三)重点建设的市域物流节点。大连市域物流节点由核心物流功能区、综合物流功能区和专业物流功能区3个层次构成。进一步优化大连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促进物流业同地区商贸流通、制造业发展、农业经营和居民需求之间的空间互动,规划建设不同等级层级、不同主体功能的物流集聚区域。
1.核心物流功能区。核心物流功能区是我市物流运营的主枢纽。各种物流要素配置齐全,物流业发展基础雄厚,肩负着是引领全市物流业发展的重任。
一是大连保税区。承担大连现代物流、国际物流、过境物流的主要功能和业务。依托大窑湾港的口岸功能和保税区的政策功能,大力发展国际化的大宗商品物流,在集装箱、粮食、矿石、汽车、油品等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保税区的国际和地区物流存储、分拨和配送功能,大幅度提升大连国际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
二是大连空港物流功能区。随着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大连国际化水平的提升,空港物流将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继续拓展周水子机场的物流功能,保证航空货物运输稳定增长,为新机场物流园区投入运营打下良好基础。在新机场建设中要高标准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区,重点拓展电子科技产品、海珍品、花卉、奢侈消费品、快递包裹等适宜货种,大力发展临空物流加工业,推动大连航空物流快速发展。
三是太平湾国际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太平湾临港经济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太平湾港区及周边集疏运体系,提升和完善口岸功能,加快推进港口物流综合设施配套建设,完善建筑材料物流、粮食及大宗农产品物流、集装箱物流、散杂货物流、装备制造物流、商贸物流等专业设施。
2.综合物流功能区。与大连保税区、大连空港物流功能区和太平湾国际物流中心等核心功能区相配套,是与核心功能区紧密相联、又相对独立运营的综合性物流功能区。综合物流功能区是跨区域的长途运输和城市配送体系之间的转换枢纽,是各类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综合体”,是从事专业物流运营、流通加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集聚区域。
一是庄河临港物流功能区。推进以进口海产品、畜产品、木材和农副产品出口为主的国际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和木业物流。发挥庄河地缘优势,加强庄河与韩国的物流合作,培育庄河的特色物流。
二是长兴岛物流功能区。服务于长兴岛临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长兴岛进口木材产业示范园建设,重点发展满足于本地生产和消费需求的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同时,适时发展面向区外的社会化物流。
三是瓦房店物流功能区。整合瓦房店周边的西郊物流园、祝华物流园、瓦房店市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等,建设瓦房店综合物流功能区。主要满足瓦房店及周边的工业生产物流需求、城乡居民生活物流需求、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集散需求。
四是皮口陆岛物流功能区。位于丹大高铁皮口站西南部,与皮口港区、长皮高速公路皮口出口相邻。主要服务于普兰店及长海地区,重点发展陆岛间的农副产品,建材及日用消费品物流。
五是杏树屯冷链物流功能区。依托杏树屯的区位、渔港和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冷链物流商向杏树屯集聚。搞好杏树屯与大窑湾、大连湾、庄河的冷链物流分工协作,形成杏树屯冷链物流特色。
六是革镇堡物流功能区。位于革镇堡镇的后革、棋盘、羊圈子地区。适应大连全市产业总体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以建设木材、钢材、石材、塑料、五金、化工建材等生产资料加工交易区、仓储与配送中心为目标定位,改造现有的仓储设施,培育大型专业市场,夯实物流园区建设基础;根据大连城市商贸及居民物流需求,建设商贸物流配送中心,建成以采购、仓储、分拨、配送为主的专业化现代物流配送基地。
七是旅顺羊头洼物流功能区。重点发展跨海运输和轮渡物流,吸纳大连海上客滚运输业向旅顺新港的集聚,建成大连市与潍坊、龙口、天津、东营等环渤海城市之间物流通道的重要节点,使之成为联结环渤海地区跨海运输的物流枢纽和分拨配送基地。
3.专业物流功能区。专业物流功能区是提升物流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各种专业物流运营的物流功能区。大多数专业物流功能区设立在综合物流功能区之中,依托综合物流功能区的服务功能相对独立运营;也有一些专业物流功能区依托于大型企业、生产基地、交易市场、交通枢纽等,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物流功能区。从大连的生产、贸易、消费等物流需求及大连物流服务供给能力两个方面综合考虑,大连应重点推进矿石、石化、粮食、汽车、木材、机电产品、轴承、农副产品等专业物流功能区建设,以专业物流功能区的专业优势,支撑综合物流功能区及全市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四、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的要求,着眼于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系统构建国际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全面提升大连国际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推进分拨配送体系及物流要素配置中心建设,为大连“两先区”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物流环境。
(一)优化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按照全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物流节点体系,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促进多式联运发展,稳步提升物流综合支撑能力。
1.完善物流节点体系建设。一是海港建设。在搞好港口运输需求预测和港口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上,重点加快推进大窑湾港区三期和四期工程以及太平湾港区、庄河港区、长兴岛港区有序建设。积极促进“一岛三湾”核心港区功能提升;完善陆岛运输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大连湾国际客运滚装中心、大连国际邮轮中心建设;加快港口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加快发展全程物流和增值物流服务,培育航运金融、保险、海事仲裁、信息等高端服务(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旅游局、大连港集团配合)。二是空港建设。科学规划设计新机场物流园区,依托新、老机场物流园区开展国际物流快递保税仓储、加工、地区分拨等业务,提升和发挥航空物流在大连东北亚物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吸引国内外航空公司、邮政快递运输企业、大型货代企业、大型航空物流企业在空港设立货运枢纽或国际快件转运中心,逐步将大连空港建成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门户货运枢纽机场。(市港口口岸局牵头, 市规划局、市国土房屋局、市邮政管理局、大连机场集团配合)三是内陆港建设。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大连与内陆口岸一体化联动发展;扩大东北内陆港覆盖、辐射的范围;拓展华北、西北地区物流基地建设;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积极将物流基地建设延伸到俄罗斯及欧洲,实现内陆港布局的国际化(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大连港集团配合)。四是仓储建设。依托大连市口岸及保税功能,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仓储设施,提升大连仓储增值服务能力。稳步发展大孤山半岛能源储备基地,逐步将大连市的石化储备的重心转移到西中岛和长兴岛;稳定发展粮食储备,提升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基地的功能水平;大力发展冷藏储备设施,在大窑湾、大连湾、庄河、旅顺等区域,规划建设大型冷链物流仓储基地,吸引俄罗斯、韩国、日本的冷冻品在大连保税仓储和国际中转;依托口岸仓储、中转功能,为货物提供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流通加工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港口口岸局、市规划局、市外经贸局、市服务业委、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2.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一是畅通陆上物流通道建设。重点培育过境铁路通道,提高大连至俄、欧铁路跨境运输通道的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完善中欧、中俄五定班列;进一步完善国际联运通道的服务能力;组织运营好“东北铁路货物快运”。加快建设长兴岛、太平湾铁路专用线(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外经贸局、大连港集团配合);完善公路运输在国际物流大通道工程中的集疏功能,配合铁路通道、海上通道以及综合枢纽等建设,强化路网的集疏运功能。(市交通局牵头,市港口口岸局、大连港集团配合)二是密集和开辟海上航线。依托现有航线网络资源,加快推动以大连港为重要支点的太平洋海上国际通道建设,打造辐射南太平洋的航线网络。推进北冰洋航线开辟,打通北冰洋海上国际通道;完善环渤海支线及国际中转网络,提高陆海联运、水水中转的运输能力。推动冷链、矿石中转分拨、保税期货交割及原油中转等业务的开展。(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大连港集团配合)三是拓展空中航线。依托大连机场,加密至国内一、二线城市的航班密度,提升直航比例,不断完善国内航线网络;通过加密航线,强化对东北腹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强俄罗斯远东地区航线网络建设,开通定期航班,打造国内及日韩地区经大连前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枢纽;争取开通欧洲定期直航航线,加快推进东北亚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外经贸局、大连机场集团配合)
3.促进多式联运。以大连为枢纽节点,构建以海铁联运、空铁联运为核心,海地、空地等为补充的连接亚欧市场的多式联运网络体系。一是加强多式联运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先进装备的投入力度,提高多种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衔接水平。培育多式联运主体,创新多式联运服务模式。发展区域铁路与大连机场的接驳服务,创新空铁联运模式。(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大连港集团、大连机场集团配合)二是完善多式联运协调机制。建立协调物流业发展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大连市与重要物流联系节点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共同打通铁、公、水、航等多式联运通道,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化组合。(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交通局、大连港集团、大连机场集团配合)三是加强多式联运信息化及标准化建设。(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经信委、市服务业委、市质监局配合)
(二)加快分拨配送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口岸和交通枢纽优势,立足现有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及分拨配送体系,重点完善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电商快递等配送体系建设,强化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功能。
1.强化国际物流分拨中心功能。推动大连物流业由货物的仓储、装卸、集散等价值链低端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配置发现、交易、结算、调度等各种物流要素,使大连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物流要素配置中心。一是在核心功能区抓紧推进以物流分拨为主的物流园区建设。突出优势货种,推动物流要素集聚。(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局、市国土房屋局配合)二是确定优先启动货种。在汽车、粮食、矿石等货种已初步形成了分拨功能的基础上,拓展水产品、农副产品、进口食品、建筑材料、机电产品等货种,争取 “十三五”期末培育10余个品种的地区分拨中心。(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农委、市交通局配合)三是扩大物流分拨中心的辐射半径和辐射密度。要在“巩固东北”的基础上分别向华北、西北和东南沿海延伸,向日本、韩国、俄罗斯延伸,通过欧亚陆桥向欧洲延伸,逐步实现由地区分拨走向国际分拨。(市港口与口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外经贸局、大连港集团、大连机场集团配合)
2.完善城乡共同配送体系。初步构建起布局合理、运行高效、技术领先、网络健全,与城市功能定位和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共同配送发展模式,鼓励现有或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物流园区转型升级,在市域范围内推广共同配送模式,支持和鼓励专业配送中心的整合和功能拓展。(市服务业委牵头,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邮政管理局、市港口与口岸局配合)二是完善城市配送末端节点的功能和布局。支持建设、改造集配送、零售、快递和便民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送终端。(市服务业委牵头,市邮政管理局配合)三是构建城乡一体配送体系。在各区市县(先导区)、各乡镇(街道)分别建设物流配送站,在交通枢纽所在地或中心城镇建立辐射更大区域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整合农村已有物流配送通道,打造城乡一体化的专业物流配送体系。(市服务业委牵头,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供销合作社配合)四是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规范城市物流快递配送车辆管理标识、车型和标准(市交通局牵头)。完善运输车辆及在途货物管理系统。(市服务业委牵头,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经信委、市质监局、市邮政管理局配合)
3.优化跨境电商快递物流配送体系。一要优化快递配送网络布局。优化快递园区——快递分拨中心——快递营业网点配送体系,在保税区、大连机场建立国际快件转运、分拨中心。(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市服务业委、市外经贸局、市港口口岸局、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二要完善快递配送基础设施。推动自动存取、智能标签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拓展和提升快递配送服务功能。(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市服务业委、市港口口岸局、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三要升级快递安全监管平台。扩展过机安检和远程监控范围、节点,通过功能叠加和平台升级,完善快件查询、实时监控、安全报警、统计分析等综合监管服务功能,实现快件可查询、可追溯、可排查、可管控,确保跨境寄递渠道安全畅通。(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市服务业委、市外经贸局、市公安局、市港口口岸局、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四要推动快递配送规范运营。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推动邮政小包、国际快递、专线物流等配送模式规范服务。创建跨境B2C业务监管流程,完善电子商务进出口快件的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通关模式。(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市外经贸局、市港口口岸局、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三)引导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积极引导制造业主辅分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物流业服务功能;促进技术、装备融合,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两业联动发展效率。
1.积极引导制造业释放物流需求。引导具备分离条件的制造业企业把物流配送等业务与工业企业主体分离,重新组建为独立核算的市场经营主体。通过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释放物流需求,促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物流园区内部物流集成运作,推进区域间物流集成整合。(市经信委牵头,市国资委、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2.拓展物流业服务功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积极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鼓励物流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与制造企业ERP系统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对接,保证物流供需双方实现物流信息共享。推进大规模资本投入,利用合作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服务品种,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一体化物流服务质量。(市经信委牵头,市国资委、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3.提高与技术、装备融合发展效率。通过采用物联网、云计算、电子数据交换等先进技术,实现生产技术和物流技术融合;通过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加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物流设施融合;健全信用联动机制和保险联动机制,实现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市经信委牵头,市国资委、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4.积极推广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有效模式。实施联动发展示范工程,逐步推进形成 “两业”联动企业行业规范。通过引导示范搭建平台,重点总结自设物流公司模式、物流外包模式、第三方物流联盟模式、供应链物流联盟模式等,分类组织实施推进。(市经信委牵头,市国资委、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四)加快冷链物流业发展。促进物流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积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水平。优化冷链物流产业区域布局、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健全重点产业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国际冷链物流中心。
1.优化冷链物流产业区域布局。依托农产品产业和专业市场,以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规划形成以“两港”为依托的冷链物流产业核心集聚区、以地方产业为支撑的冷链物流基地,完善“冷链物流园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大型生鲜交易市场”三级冷链空间布局。(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农委配合)
2.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沿海港口、航空机场以及铁路货运枢纽,建设一批集冷冻、冷藏、恒温、常温为一体的多温层现代化冷库。鼓励基础好、实力雄厚的冷链物流企业,新建或改造一批大型高端冷库,推进大窑湾冷库群等重点冷链工程项目。(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农委配合)推广果蔬预冷技术,建设产地冷库,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难题。(市农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3.健全重点产业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大窑湾、大连湾及庄河冷链物流园区,健全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大窑湾口岸及东北地区唯一的进境水果空港口岸,建立立足本地需求、辐射东北地区的进口高档水果冷链物流体系;依托大窑湾冷链物流园区及瓦房店、金普新区养殖及加工集群,逐步形成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肉类冷链物流体系。逐步落实重点生鲜农产品全程监控与质量追溯制度,推广应用国家保鲜与制冷保温等技术标准及操作规范。(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委、市农委配合)
(五)加强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高效物流”计划,整合现有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资源,构建跨行业和区域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
1.搭建大连智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物流龙头企业建设供需对接、产业联动的信息服务平台,打通物流信息链,整合物流相关信息资源及现有平台资源,形成集物流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数据交换、跟踪追溯、智能分析等功能为一体,融合交通物流等跨行业、跨区域的大连智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引导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3G网络等高新技术在物流领域的研发应用,支持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基地综合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以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的开发和应用。(市经信委牵头,市服务业委、市交通局、市港口口岸局、市邮政管理局、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2.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全面深化物联网在我市物流领域的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创新,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物联网平台建设,对商品从原产地到加工、销售、配送、消费各环节,建立全程跟踪溯源体系,切实保障物流活动及各种货品的质量和信誉。(市经信委牵头,市服务业委、市交通局、市港口口岸局、市邮政管理局配合)
3.搞好智能分拣配送。重点选择电商快递物流行业,引进或自主研发自动分拣系统,研发生产智能物流分拣设备,根据FRID(射频识别技术)等可识别信息来实现机器代替人工进行分拣。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多目标决策技术、路径智能优化技术,构建智能化、可视化的新型配送系统,满足城市配送、电子商务、电话购物等现代城市物流配送业务的发展需要。(市邮政管理局牵头,市经信委、市服务业委配合)
(六)加强物流运营和服务标准化建设。积极主动融入现代国际物流体系,对接国际物流运营和服务的一般惯例和服务标准,通过实施“物流标准普及计划”,逐步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物流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物流企业运营和服务流程标准化。
1.实施“物流标准普及计划”。根据我市的物流业发展实际,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明确需要重点推广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力度。选择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示范试点。以仓储运营、物流园区、冷链物流、托盘等为切入点,通过示范作用逐步推进我市物流运营和服务标准化。支持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及相关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物流标准研究制定与宣贯工作。(市港口口岸局,市质监局牵头配合)
2.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用开发指南》(GB/T22263)系列标准和商务部《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案例指引》为指导,推进运输、配送、包装、装卸、保管、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切实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重点推进物流单元编码标准、企业间物流信息电子数据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等建设,实现信息联通共享、数据兼容和格式统一。打造与国际数据交互接轨的一体化监管平台。(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经信委、市质监局配合)
3.推进物流装备标准化和现代化。引导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标准化改造,鼓励制造企业采用标准化物流设施设备;针对汽车、冷链、零担散改集等物流,推动铁水共用冷藏箱、转运架等装备标准化,开展冷藏班列发电车体研发工作;鼓励创新“互联网+托盘”运营模式,推广实施《钢架式多功能联运通用循环共用托盘》(DB21/T 2566-2016)等有关标准,推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建设;引导企业使用符合《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GB/T 29912-2013)的城市配送车辆;支持标准化物流设备服务商扩大租赁业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经信委、市服务业委、市国资委、市质监局配合)
4.推进物流企业运营和服务流程标准化。引导各类物流服务企业树立流程管理和系统优化的理念,鼓励其在物流运营全程中使用或制定先进的作业流程标准。重点推进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标准化,促进进(出)货、入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分拣、配送等作业流程各环节的精准对接,提高总体运营效率。推行各类企业物流服务标准公开公示,引导市场选择标准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促进企业规范服务、交易和运营行为。(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市经信委、市服务业委、市国资委、市质监局配合)
(七)完善应急物流系统建设。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及时有效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及人为事件等所需应急物流保障。
1.完善应急物流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应急物流保障预案,明确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方案。建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协调采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等应急物流环节的快速、有效应对。(市公安局牵头,市消防支队、市人防办、市地震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交通局、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2.引导社会广泛参与,提升物流企业的应急能力。选择和培育一批物流配送信誉高、物流运作能力强的应急骨干物流企业。依托全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交换、数据共享,形成完整的应急物流供应链系统,提高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市经信委牵头,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人防办、市地震局、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港口口岸局配合)设置全市物流信息公安机关传输专线,建立信息整合研判平台,织密全市立体化防空网,有效提升公安机关打击利用物流渠道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实现“严密防范、精准预警、应急处置、确保安全”工作目标。(市公安局牵头)
3.强化应急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应急物流通道通畅。根据可能的突发性事件预案,科学合理配置应急物资仓储布局,保持仓储区域良好对外通道,确保灾后救援物资能够准确及时运送到任何有需求的地点。确保应急通讯系统畅通,能够在事故发生时或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市公安局牵头,市交通局、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八)促进绿色低碳物流发展。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装备,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网络化水平,实现绿色低碳物流发展。
1.推广绿色、低碳物流。优化运输结构,提高铁路和水路运输比重,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甩挂运输(市交通局牵头,市公安局配合)、共同配送(市服务业委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邮政管理局配合)等先进的物流组织模式,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提高储运工具的信息化水平,减少返空、迂回运输。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仓储设施。鼓励采用节能环保的物流设施与装备,推广低碳减排的技术应用,提高物流运作的组织化、网络化、集约化水平。(市经信委牵头,市港口口岸局、市环保局配合)
2.加大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鼓励包装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大力发展回收物流,鼓励生产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联合开展废旧产品回收,创造生态化的物流环境。(市服务业委牵头,市环保局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1.完善促进物流业发展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大连市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制定发展战略与举措,共同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局面;建立重点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进行跟踪督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大连市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配合)
2.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和督导。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根据职责,制定物流实施方案,市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将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相关部门要在项目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等方面,予以全力推进。(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大连市电子商务和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配合)
(二)优化口岸物流软环境。
1.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实现口岸信息互联互通,促进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创新大通关协作机制和模式,进一步深入推动口岸各部门之间、与内陆口岸之间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简化国际贸易通关流程,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为国际贸易流和信息流提供安全、便利、高效的口岸服务环境。(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2.推进“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计划。推进口岸监管模式改革和科技手段创新,继续深入优化行邮物品X光机“一机两屏”查验模式。支持“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规范口岸环节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经营服务性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强口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市港口口岸局牵头,大连海关、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三)建立健全物流业投融资体系。
1.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物流企业特点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以动产质押、应收账款保理、应收票据贴现和物流专用设备设施抵押等为基础的信贷业务。支持大连市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增资提高担保能力,优先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探索开展以重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2.积极拓宽物流企业融资渠道。鼓励设立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物流企业的股权投资。鼓励开展物流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动物流企业以债券、信托等方式融资。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扩大物流保险业务范围,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风险保障能力。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在连开展新品种交割,推动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互动发展,有效汇集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升物流资源聚集度。(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四)加快构建物流安监和诚信体系。
1.加强物流运营安全监督管理。形成以仓储安全、运输安全、信息安全和交易安全为基础的物流安全体系。加强对各类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中关键环节的流程管理,完善危险品等特殊货物的运输管理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加强人员管理;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降低物流过程中突发事件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风险。加强行业信息安全管理和监督,增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安全意识,确保用户信息安全。(市安监局牵头,市经信委、市服务业委、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港口口岸局、市邮政管理局配合)明确物流企业主体责任,采取政府投资的形式,建立可检测装载大宗货物车辆的X光机设备,通过必要形式落实物流运输货物委托方实名制登记、运输货物开箱验视,有效落实“3个100%”,堵塞枪支、弹药、毒品等违禁物品通过物流渠道输送,规范全市物流行业经营秩序,切实加强对我市物流行业的治安管理。(市公安局牵头)
2.建立健全物流市场诚信体系。完善企业诚信信息采集和共享制度,建立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确保诚信信息及时、可靠、可视化、透明化,并据此建立物流企业的诚信监督制度。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实施相关惩罚制度,以促进物流市场规范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物流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物流业信用体系建设。(市工商局牵头,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金融局、市交通局、市港口口岸局、市安监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配合)
(五)不断完善物流业发展的支持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我市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在城市相关规划中保障重点物流企业、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园区的物流基础设施用地;鼓励企业应用和推广物流新技术、先进组织方式。培育具有大连特色的物流品牌;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物流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统筹现有企业发展资金,支持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对于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重点领域、重要项目、重点园区予以支持;培育一批网络化、规模化发展的大型物流企业,鼓励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引进具有物流管理经验和物流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运营人才和业务操作人才。(市财政局牵头,市港口口岸局配合)
附件:“十三五”期重点物流建设项目表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国际物流中心是物流服务辐射范围广、物流功能强、物流体系完善,能够提供高效物流的商品集散地。加快建设大连国际物流中心,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改善大连物流发展环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推进大连“两先区”建设。依据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国发〔2014〕42号)、《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政发〔2016〕35号文件印发),编制《大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规划(2016—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