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平台
政策信息
项目信息
经贸信息
财经信息
拍卖信息
招商信息
法律法规

政策信息

首页 信息平台 > 政策信息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的通知
时间:2016-08-02 作者:秘书处 访问量:2717

大政办发〔2016〕87号


各相关区市县人民政府,各相关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
(2016-2025)
目 录

一、规划概况
(一)规划背景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二、基础与现状
(一)发展基础
(二)建设现状
(三)建设意义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建设目标
(四)实施阶段
四、空间布局
(一)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
(二)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
(三)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
(四)渤海生态海洋牧场区
五、重点任务
(一)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监控及评估
(二)牧场生境综合修复与优化拓展
(三)苗种健康繁育
(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五)生态健康养殖与采捕
(六)休闲渔业及第三产业
(七)产品优质高效开发利用
(八)仓储物流
(九)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十)海洋牧场文化体系构建
六、保障措施
(一)构建现代管理体系
(二)构建财政金融服务体系
(三)构建智力平台体系
(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五)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一、规划概况
(一)规划背景
。我国是人口大国、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资源的优质、高效、安全、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也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自然变化等原因造成海洋资源日趋减少,极大影响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型的绿色、低碳、可持续生态型渔业生产方式,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可以在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养护和增殖生物资源、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解决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等难题,促进海洋渔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需要,同时也是海洋渔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保障海洋生态、环境、资源与渔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拥有海洋国土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其中渔业用海6470平方公里,超过陆地耕地面积的两倍,海洋生态环境多样,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生产发达,具有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和海洋食品生产的巨大潜力,是当之无愧的“蓝色粮仓”.海洋渔业历来是我市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核心地位。2015年我市海洋渔业产值460亿元,渔业经济总产值741亿元。全市渔业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30万人,渔业人口超过100万人,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3〕19号)及《大连市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大政发〔2014〕12号文件印发),编制《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指导大连现代海洋牧场科学有序建设,引领现代海洋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本规划在充分调研海域环境、自然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了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思路、建设目标、总体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明确全市四大牧场区域的空间范围、资源特征、建设方向等,对各大牧场的单元区提出具体的建设指导意见。
(二)规划依据。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11号);
《辽宁省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3〕19号);
《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
《国务院关于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2〕161号);
《辽宁沿海经济带大连区域用海规划2008-2020年》;
《辽宁省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
《大连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2020)》;
《大连市海水利用规划(2008-2020年)》;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海水利用规划(2008-2020年)的通知》(大政办发〔2008〕17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下发关于开展海洋牧场建设规划暨养殖用海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大海渔规发〔2012〕96号);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大连市现代海洋牧场长海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大政办发〔2015〕6号)。
(三)规划范围。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大连市所辖农渔业区且已从事牧场建设的以及保留区内已有的渔业用海海域;在保证不对自然保护和旅游娱乐等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改变的前提下,允许进行渔业开发利用的海域;经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确定的农渔业区且未从事牧场建设的以及在保留区内尚未进行牧场开发的适宜海域。
(四)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
二、基础与现状
(一)发展基础。

        1.显著的区位优势。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背依中国东北腹地,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旅游城市,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海洋旅游城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2.良好的海域条件。大连东临黄海、西临渤海。介于东经120°58′至123°31′、北纬38°43′至40°10′之间,属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海水经济动植物生息繁衍。全市海洋功能区划面积2.9万km2,其中浅海面积28480km2、滩涂面积520km2.岛屿226个,港湾30余处。大连海岸线总长2211km,其中大陆岸线1371km、岛屿岸线840km.浅水岸线约700km,深水岸线约300km.国家、省、市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0余处。大连年自然海水水温在-1℃-27℃左右,盐度在25-32之间,营养盐丰富,浮游生物含量高,具有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3.丰富的生物资源。大连濒临我国北方著名两大近海渔场--渤海辽东湾渔场和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鱼、虾、贝、藻等生物种类繁多,主要优势品种有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虾夷扇贝、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带、裙带菜等。
        4.坚实的产业基础。大连渔业历史悠久,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在全国渔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二五”以来,大连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海洋渔业总产量240.2万吨,其中海洋捕捞产量65.6万吨,实现海洋捕捞产值94.7亿元;海水养殖产量162万吨,实现海水养殖产值304亿元,苗种产值59.8亿元;全年完成水产品加工产量167.7万吨,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254.6亿元;全年完成水产流通和服务业产值189.4亿元,实现年进出口贸易额34.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5亿美元。全市建立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环境监测、水产品集散与渔业安全基础设施体系等渔业技术支持体系和市县两级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二)建设现状。
        1.海洋牧场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连就在海洋岛渔场、大连湾等海域开始了人工鱼礁投放。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2000年以来,大连继续加大人工鱼礁建设力度,礁体投放海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海珍品资源量得到显著恢复。大连市长期以来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中国对虾增殖放流已连续实施26年,日本对虾增殖放流已连续实施7年,目前已形成以两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为主,鱼、蟹、贝为辅的增殖放流新格局。从21世纪初开始,我市率先进行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獐子岛渔业集团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即獐子岛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7家。
        2.人工鱼礁投放生态效应显著。截至2015年,全市已形成143处人工鱼礁区,投入建礁资金22.2亿元,投放各类鱼礁1569万立方米,改造海底41.3万亩。礁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刺参、鲍、海胆等海珍品,以及大泷六线鱼、许氏平鲉等土著鱼类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3.增殖放流有效恢复渔业资源。自2008年我市财政开始对放流进行财政扶持,至2015年底全市放流各类苗种144亿尾(粒),累计投入资金2.24亿元,回捕水产品产量1.9万吨,直接增加渔民收入16.2亿元。通过生物苗种增殖放流,幼体资源得以补充,促进了渔业种群资源恢复,渤海和黄海北部部分海域多年不见的中国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渔汛又逐步形成。
        4.牧场技术研发走在全国前列。大连市聚集较雄厚海洋渔业开发研究力量,大连海洋大学、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推广了一大批先进、成熟的海洋生物工程、海洋生态工程、海洋工程装备的新技术。大连海洋大学拥有省级工程中心--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牧场科技研发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研发的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响驯化仪,对野生鱼类进行行为驯化和控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连市海洋牧场建设仍然处于人工鱼礁投放和增殖放流向现代化牧场建设的关键转型升级阶段。同时,存在着牧场建设总体规划体系不完善、牧场建设效果评估及验收标准规范体系不健全、牧场项目用海与其他项目用海不协调、渔业生境与资源修复遭二次破坏等牧场区后期管理不到位、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与维护资金不配套、地方法律法规与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备等问题。
(三)建设意义。现代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理念与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实现生态良好、资源丰富、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1.融合传统产业要素,打造渔业新型业态。现代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型的渔业产业形态,通过现代海水养殖、海水增殖、水产品加工与流通等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在新时代、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下,必将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带动产业实现新一轮的发展。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渔业生产模式。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目标,以生态工程、生物工程、管理工程为方法手段,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使渔业产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3.改善资源基础条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海洋牧场以海域自然资源为依托,是一种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汇功能,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渔业发展模式,对实现资源优化、生态和谐、环境友好、产品安全、产业增效、渔民增收,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拓展蓝色农业功能,综合解决“三渔”难题。海洋牧场产业通过创造地域资源价值,重组地域产业结构,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多样性消费需求,通过获取新的收入来源,提高渔民收入水平,维护渔村共同体利益,对综合解决渔业、渔民、渔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5.促进粮食安全保障,构建海洋“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建设可提供大量优质海产品,对于保障人民的海洋食物供给安全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我市渔业用海面积是陆上耕地面积的两倍多,具有较大的海洋食品供给潜力,因此海洋牧场建设对于海洋“蓝色粮仓”建设、粮食安全保障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市战略为引领,围绕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以加快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绿色化为主线,坚持生态修复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保护近岸生态系统,促进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实施生物技术引进和生态技术工程、生态型鱼礁建设和栖息地改造工程、增殖放流和增养殖品种更新优化工程、新型业态构建和产业链高端化工程等,建设东部黄海牧场区、北部黄海牧场区、南部海域牧场区、渤海生态牧场区,推进大连近海海域牧场化,实现全市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依法规划,规范建设。按照《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域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等相关文件要求,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促进修复和优化生态环境、养护增殖渔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渔业资源、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规范有序地开展建设,实现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统筹布局,分步实施。坚持集中集约适度用海,注重建设成效,多种机制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全方位保障建设效果,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调动地方及集体的积极性,在明确海域使用权与收益分配前提下,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海洋牧场建设的完整性及连续性,建立投入产出机制。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及专项规划等衔接融合。
        3.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在重点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稳步扩大海洋牧场建设范围和规模,点面结合,逐步实现我市沿海海域渔业生产牧场化。
        4.因地制宜,科技支撑。充分发挥海域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科学规划和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促进渔区经济稳步发展。高度重视海洋牧场理论与技术研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为海洋牧场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支撑。
        5.创新管理,社会参与。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创建新型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反映渔民及群众意愿,扩大公众与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民主,增强规划修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提升公民开发海洋、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三)建设目标。到2025年,全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渔业海域生态得到基本修复与优化,海洋牧场示范区内生物资源量增加30%以上,主要经济品种的产量提高20%以上,并可持续生产。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完善现代渔港与配套物流设施及服务,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及物联网平台,海洋牧场示范区内资源丰富,环境优良,渔业生产转型卓有成效,捕捞生产产值占渔业总产值降低到20%以下,渔民转产转业稳步推进,近海捕捞船只减少10%以上,转产转业捕捞渔民1万人以上,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形成从苗种-育成-捕获-加工-运输-营销-服务全产业链海洋牧场建设模式,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现代渔业生产态势初步形成,为“蓝色粮仓”的海洋食品安全供给提供全面系统的科技支撑和产业引领。
(四)实施阶段。
        1.示范区前期建设阶段(2016-2020年)。重点建设长海县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打造以长海县为先导的国际化海洋牧场,同时开始重点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建设基础、技术先进、能够起到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海洋牧场示范点,初步形成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渤海生态海洋牧场区等四大海洋牧场规划区。
        2.示范区全面建设阶段(2021-2025年)。现代海洋牧场全面建设阶段,结合重点建设任务,以示范点为基础进行全面推广,建设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和渤海生态海洋牧场区,实现近岸海域牧场一体化建设。
四、空间布局
       规划按照海域类型、特点和生态特征、生物资源情况进行分类整合,结合目前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并参考各行政区管辖用海等原则进行划分。规划海域划分为四大牧场区: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和渤海生态海洋牧场区。
(一)东部黄海海洋牧场区。
        1.海域范围。北至长海县与金普新区、庄河市、普兰店区海域交界,西至长海县广鹿岛,南至海洋岛、獐子岛外的机轮拖网禁渔线所围合的海域。
        2.海域底质及主要生物特点。外长山列岛核心区海域底质为岩礁、泥沙和砾石,在岛侧、岛端、岛间的附近海底底质类型为中砂,海底表层主要由砾砂和泥沙组成,较深海域的底质类型为粒径最细的粉砂质粘土。水深5m-30m,水流通畅,岩礁面积较多。海洋水文条件良好。
外长山列岛海域是海洋岛渔场的核心区域,是闻名遐迩的渔场。盛产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褐牙鲆等鱼类,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鲟等甲壳类,长蛸等头足类,海蜇等腔肠类,浅海海底和滩涂广泛分布有刺参、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魁蚶、菲律宾蛤仔、褶牡蛎、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等底栖生物,沿岸海域有裙带菜、羊栖菜、鼠尾藻、裂叶马尾藻等多种藻类。
        3.建设发展类型及方向。该区域为综合型海洋牧场区,建设藻场及以底播贝类、刺参、鲍等海珍品,以及深水鱼类资源养护等底播生产、资源保护、运输加工及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参、贝、鱼、藻综合型牧场区。
        (1)海面规划区。长海县海面主要以浮筏生态养殖为主,网箱生态养殖为辅。通过降低浮筏养殖面积、积极推广网箱使用,合理布局,达到恢复受损海面生态环境,有效提升海域海面使用效率的目的。规划为浮筏生态养殖区、网箱生态养殖区两部分。
浮筏生态养殖区:用于滤食性贝类的养殖、大型藻类和大型藻类与贝类的混养,以及海珍品苗种的天然保育等。在现有浮筏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不再进行确权,逐步实现“从海面向海底”的转变。贝类浮筏生态养殖区,主要分布于大长山岛东北部、小长山岛南部、广鹿岛周边海域,贝类浮筏增养殖采取笼式、吊耳等养殖模式,对扇贝、鲍、牡蛎等海珍品种类进行增养殖。贝藻套养区,主要分布于大长山岛北部、广鹿岛南部海域,实施海带、裙带菜、扇贝、鲍等种类增养殖。海珍品保育区,主要分布于广鹿岛南侧、哈仙岛周边、塞里岛北侧海域,采用小型网箱对海珍品进行保育,天然育种刺参、鲍、扇贝、魁蚶等种类。
网箱生态养殖区:浅水网箱主要养殖近岸鱼类,主要分布于广鹿岛、大长山岛、小长山岛的周边海域;深水网箱主要增养殖深水大型鱼类等高值品种,主要分布于獐子岛、海洋岛周边海域。
        (2)海底规划区。长海县海域沉积物主要分为砾及砾砂泥混合沉积物、砂类沉积物、泥砂混合沉积物、泥类,水深在0m-60m之间,适宜不同底栖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目前以底播增养殖为主,人工鱼礁为辅。规划中在扩大底播增养殖面积的同时加大对人工鱼礁的投放,注重海藻场的修复与建设。
底播增养殖区:要科学地确定底播种类、数量、时期、地点,广鹿岛南部、獐子岛西部海域适宜底播的种类主要是魁蚶、紫石房蛤等;小长山岛、海洋岛东部、獐子岛周边海域适宜的底播种类主要是鲍、海胆等附着刮食性种类;广鹿岛南部、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周边海域适宜的底播种类主要是刺参、单环刺螠等附着舔食性种类;獐子岛、海洋岛周边海域适宜的底播种类主要是虾夷扇贝等底层滤食性种类。
人工鱼礁区:主要类型为生态环保型人工鱼礁、渔业开发型人工鱼礁、休闲渔业型人工鱼礁,辅助以海藻场建设。适宜的聚集种类主要是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等恋礁型鱼类。分布区域在大长山岛的南部、小长山岛的东部和南部、塞里岛周边、广鹿岛北侧、獐子岛与褡裢岛东侧、海洋岛东侧。
        (3)休闲渔业区。主要功能区包括水上运动区、渔业缓冲区、海上游钓区、休闲渔业预留区。规划范围包括长海县全海域沿海区域。
        (4)预留区。为渔业缓冲区,区域为獐子岛东、西、南侧区域及海洋岛周边海域。主要功能是满足长海县海域对苗种的需求,同时满足当地居民生活用海和开展“渔家乐”体验休闲旅游需要。除水上运动区、海上游钓区、国家海洋公园区外,均为休闲渔业预留区。
(二)北部黄海海洋牧场区。
        1.海域范围。东至庄河市栗子房镇,西至金普新区大李家街道城山头,除外长山列岛核心区以外的黄海北部近岸海域。
        2.海域底质及主要生物特点。该核心区海域底质多为泥质或泥沙质,海水盐度30左右,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全年海水温度基本在0℃-25℃,海流为气旋环流。
       该区域生物种类繁多,是许多经济鱼虾产卵、索饵的天然场所,有多种常见、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有小黄鱼、带鱼、蓝点马鲛、褐牙鲆、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鲟、金乌贼、海蜇等多种鱼类,以及甲壳类,头足类和腔肠类动物,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3.建设发展类型及方向。本区包括普兰店区、庄河市、金普新区沿海在内的黄海北部海域,建设以滩涂贝类、鱼类及刺参的增养殖为主,以市民赶海采贝(亲海玩海、休闲娱乐)等为辅的北部黄海参贝鱼类海洋牧场区。
        (1)海水池塘养殖区。利用建设在潮间带区域的海水池塘开展海珍品养殖生产的区域。该区以标准化高效健康养殖模式为主,兼顾苗种繁育设施建设,主要养殖的种类为棘皮类、腔肠类、甲壳类、贝类、鱼类等。
庄河市规划3个养殖区:青堆子湾养殖区、大郑养殖区、磨石房养殖区,主要养殖种类有刺参、海蜇、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菲律宾蛤仔、美洲帘蛤等。
普兰店区规划3个养殖区:皮口港东部养殖区(碧流河口保留区及其南侧农渔业区,外侧规划至2m等深线,外缘线距岸约8km)、皮口港西部养殖区(大刘家保留区及其东南侧农渔业区,外侧规划至2m等深线,外缘线距岸约4km)、平岛周边养殖区(长山群岛农渔业区,外侧规划至2m等深线,外缘线距岸约4km)。
金普新区杏树屯以规范现有的海水池塘养殖为重点,结合滩涂养殖共同开发利用,适度发展贝类养殖生产。
        (2)底播增养殖区。共规划5个养殖区,即青堆子湾底播增殖区、石城岛东部底播增殖区、石城岛西部底播增殖区、普兰店区皮口外海底播增殖区、金普新区杏登底播增殖区。适度开发菲律宾蛤仔、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文蛤、毛蚶、魁蚶、美洲帘蛤等贝类底播增殖。
        (3)海岛立体养殖区。规划区主要位于庄河市港航道南侧,石城岛西南部至大、小王家岛东南的海岛周边海域。该区域受地形影响,温度年差较大;营养盐丰富,透明度小,浮游生物量大,适合海湾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牡蛎、贻贝等种类的浮筏养殖和红鳍东方鲀、黄条鰤、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等种类的网箱养殖,适合放流对虾,刺参底播增殖,以及菲律宾蛤仔、青蛤、四角蛤蜊、中国蛤蜊、文蛤、脉红螺、毛蚶、魁蚶、美洲帘蛤等经济贝类和褐牙鲆、大菱鲆等底层鱼类等增养殖。
        (4)人工鱼礁及深水生态养殖区。普兰店区以平岛为依托,建设人工鱼礁区,辅助以海藻场建设。位于平岛周边围海养殖区南侧海域,外侧规划至12m等深线,外缘线距平岛约5km.该区以养殖刺参为主导产业,兼顾扇贝、海螺等品种,通过投放人工构件礁体,形成海珍品增养殖和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区。
庄河市以王家岛、石城岛为依托,东至庄河与东港交界,西至庄河与普兰店交界,5m等深线以外海域,在保证国家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人工鱼礁建设、浮筏养殖、网箱养殖、深水底播等多种养殖方式生态开发。
金普新区以黑岛、马坨子为依托,扩大人工鱼礁区和海底底播增殖规模,增殖刺参等海珍品资源。
(三)南部海域海洋牧场区。
        1.海域范围。东至金普新区大李家街道城山头,西至旅顺口区双岛湾街道,南至机轮拖网禁渔线的所有大连南部近岸海域。
        2.海域底质及主要生物特点。海域底质多为沙质或岩礁底质。海水盐度30左右,潮汐为正规半日潮,全年海水温度基本在0℃-25℃,海流为气旋环流。水清海阔,岩礁型底质为海洋牧场建设创造了天然条件,景点星罗棋布,为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该区域生物种类繁多,是许多经济鱼虾产卵、索饵的天然场所,有多种常见、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是刺参、皱纹盘鲍、光棘球海胆、牡蛎、菲律宾蛤仔、贻贝、栉孔扇贝、魁蚶、小黄鱼、蓝点马鲛、褐牙鲆、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鲟、金乌贼、海蜇等多种鱼类,以及甲壳类,头足类和腔肠类动物等的重要生息场、洄游通道,该海域也是裙带菜、海带等各种大型藻类的繁育生长区。
         3.建设发展类型及方向。本区在大连南部沿海,大部分为保留区,根据功能区划,深水保留区可作为中长期发展休闲垂钓观光区进行规划,建设藻场、海珍品生息场、人工鱼礁海钓场等以生态修复与资源养护为主,主要发展休闲观光、垂钓、娱乐潜水、滨海旅游、酒店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体验型海洋牧场区。
        (1)大李家深水大网箱生产,全面推行生态技术,杜绝超负荷、超容量落后作业方式。以草坨子为依托,扩大海底底播增殖生产规模。近海浮筏养殖、底播增殖带的设置应与周边养殖开发活动相协调,要避开本海域已运行的非渔业功能项目。
        (2)金石滩全面推广休闲观光式渔业。养殖水域杜绝超负荷、超容量落后作业方式,全面推广休闲观光式浮筏、网箱生产。以三辆车岛为依托,拓宽人工鱼礁投放区规模,建立大连地区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垂钓区,搭建现代化人工垂钓平台,打造蓝色旅游观光区。
        (3)大连市直属管辖南部海域主要建设以游艇休闲旅游度假、垂钓为主的休闲功能区。开展公益性人工鱼礁、海藻场、垂钓场等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优先发展滨海休闲观光旅游业。
        (4)高新区所辖海域不再规划新示范区,目前已有的底播增殖区要与主体休闲旅游功能相互适应、协调发展。龙王塘建设现代化渔港码头。
        (5)在旅顺口区所属周边海域建设高值生物产业带,即从董砣子至塔河湾,枯潮线以下至15m水深,通过投放石料造鲍鱼礁,投放海藻礁,增殖鲍鱼苗种的鲍鱼产业带;从双岛湾至塔河湾,沿岸10m-30m水深的海胆底播产业带;沿岸15m-50m水深适宜区域的魁蚶底播产业带;从双岛湾至塔河湾近岸浮筏养殖,水深30m-50m处底播增殖为主的扇贝底播产业带;从双岛湾至塔河湾周边沿岸适宜水深处,以浮筏养殖为主的藻类产业带。
(四)渤海生态海洋牧场区。
        1.海域范围。北至瓦房店市李官镇,南至北海街道,东至海岸线所围合的海域,西至大连所属海域边界。
        2.海域底质及主要生物特点。该核心区海域底质,以长兴岛为界,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长兴岛以北海域,多为泥质或沙泥质;另一类为长兴岛以南海域,多为泥沙质或岩礁底质。全年海水温度在0℃-26℃,盐度低于30,潮汐为非正规半日混合潮,海流为环流,春季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系统,长兴岛附近流速最大。夏季则为逆时针方向,仍以长兴岛附近流速为最大。
该区域生物种类繁多,是许多经济鱼虾产卵、索饵的天然场所,盛产小黄鱼、黄姑鱼、鲐鱼、黄鲫、叫姑鱼、鳓鱼、中国对虾、中国毛虾、三疣梭子蟹、海蜇、乌贼等多种鱼类,以及甲壳类,头足类和腔肠类动物等,尤其是长兴岛以南海域浅海海底和滩涂广泛分布有刺参、贻贝、扇贝、魁蚶、菲律宾蛤仔、牡蛎等底栖生物。
        3.建设发展类型及方向。本区在大连西部渤海海域,包括旅顺口区、金普新区、瓦房店市沿海等,建设藻场及以底播滩涂贝类、刺参等为主,海上休闲观光为辅的渤海生态海洋牧场区。
        (1)海水池塘养殖区。瓦房店市规划养殖区2个,分别为长咀子至临近将军石港岸段和打狗咀子至江石底岸段。主要养殖刺参,同时混养贝类、对虾、蟹类等其他经济物种。养殖模式避免单一养殖和密度过高,应该根据养殖容量,合理确定投放密度,搭配不同经济物种,构建多层次营养利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金普新区七顶山街道近岸,进行滩涂、池塘园田化养殖生产。
        (2)浅海底播增殖区(刺参底播、贝类底播)。浅海底播增殖区分为贝类底播增殖区和刺参底播增殖区。
贝类底播增殖区规划2个,驼山扇子石礁外海域及李官、土城等底质适合贝类底播的海域。所规划区域均离岸线较远,不侵占滨海旅游用海和城镇建设用海。
刺参底播增殖区规划3个。瓦房店市红沿河、驼山、西杨、永宁、土城和李官等离岸较远,对沿岸旅游区、港口航道、能源和城镇工业用海没有影响,底质适合刺参生长的海域。金普新区依托蚂蚁岛、鹿岛、范家砣子、南坨子、空坨子、荒坨子等岛坨,建立海底底播增殖区。旅顺口区在猪岛、虎平岛等岛坨沿岸5m-20m深海底,建立发展刺参增养殖为主的底播增殖区。
        (3)人工放流增殖区。规划人工放流增殖区2个:瓦房店市仙浴湾海域和红沿河至太平湾外海。人工放流增殖区以保护斑海豹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增加渔业资源为目的,重点开展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等经济品种的增殖放流,在此区域内,同时可以进行渔业捕捞作业。
        (4)人工鱼礁区。以金普新区玉兔岛、东西蚂蚁岛和旅顺口区猪岛为依托,拓宽人工鱼礁区规模,建立功能齐全的垂钓区、蓝色旅游观光区。
在瓦房店市驼山、西杨和永宁,符合辽宁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同时不与省市级规划冲突的海域,建设旅游、海珍品增养殖和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区。
        (5)休闲渔业区。休闲渔业区主要包括水上运动区、渔业缓冲区。市场主要面对我国北方内地及外国游客。规划范围主要包括瓦房店市李官、西杨、驼山和仙浴湾沿岸的海域。
水上运动区:规划在西杨将军石海域。主要功能是水上运动、游艇观光、水上赛事,承办十二运水上项目的硬件设施可以作为主要支撑项目。
渔业缓冲区:规划在李官龙王庙、驼山和仙浴湾海域。主要功能是在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基础上开展渔业生产,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海需求,促进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渔家乐”活动与海上渔业体验活动,如海上游钓、赶海等,将渔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结合。
        (6)网箱增养殖区。规划瓦房店市李官20m等深线左右的海域为深水网箱养殖实验区,主要养殖品种选择在一年内生长较快、当地常见的大规格鱼类。
五、重点任务
(一)海洋环境与生物资源监控及评估。

        1.海域调查及环境生物评估。定期调查海域自然状况、功能区划、用海状况、水文、水质、地质、生物资源等基本情况,评估环境、生物资源变动情况,构建海洋牧场数据库,为牧场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渔业发展及社会状况分析。定期调查海域渔业资源情况、区域企业数量和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受教育文化水平、渔民人数、渔业生产的鱼类种类和产量产值、人均年收入、生产方式、渔具渔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并进行动态、持续性分析评估。
        3.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评估。对拟建海洋牧场海域的生态健康状态进行科学评估,对规模化增养殖生物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开展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可行性评估及海洋牧场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评估。
        4.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区规划设计。开展典型海洋牧场的建设目的、自然与社会条件、牧场生产方式、选址原则、技术构成、实施方案、管理及保障措施等的内涵研究。进行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海洋牧场规划以及不 同典型牧场的仿真可视化设计。形成海洋牧场科学规划设计标准化流程。编制重点建设区域实施方案。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二)牧场生境综合修复与优化拓展。
1.人工鱼礁区建设。开展生态环保型人工鱼礁材料和不同结构类型人工鱼礁的研发与推广,构建生态人工鱼礁群和人工鱼礁带,保护鱼类等海洋生物的洄游通道,建设资源养护、休闲垂钓、海珍品保护增殖、水下景观等不同功能的人工鱼礁区。
2.海藻场、海草场、栖息场、产卵场建设。经过海洋资源调查,综合考虑海藻(草)场建设所需的环境因素,确定海藻(草)场建设海域。通过投放藻礁、搭建浮钢和浮筏等方法,扩大或新建海藻(草)场。
3.滩涂与海底环境改良。对过度使用的滩涂贝类栖息地和不当投放人工构造物的海底,进行改造和清理。
4.养殖海域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修复养殖海域的生境,恢复和增加渔业资源,使我市海水养殖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三)苗种健康繁育。
1.种质改良与新品种引进推广。通过选育等技术手段,对我市现有的鱼、虾、贝等规模化养殖品种进行种质改良;引进、挖掘适合我市海域环境生长的优势品种,进行繁育、驯化、推广,为我市海洋牧场发展建设做好品种储备。
2.优势土著海珍品和藻类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建设大连刺参、鲍、菲律宾蛤仔、海带、裙带菜等10个优势土著品种的种质资源基因库。
3.加强水产品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省级的原良种场、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海洋牧场示范区指标。建设10个水产良种场及5个种质资源保护区。
4.苗种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面掌握原种、良种、杂交种的质量安全控制过程,建立健全用于繁育、增养殖生产、科研试验、观赏的水产动植物的亲本、稚体、幼体、受精卵、孢子及遗传育种材料的管理体系。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1.人工增殖放流。继续扩大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牙鲆等人工放流规模。
2.生态底播增殖区建设。通过底质改良、新品种引进、病害防治等,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底播增养殖区,推进生态底播增养殖区建设。
3.建立健全增殖放流回捕工作评估评价机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素或酶等标记技术,通过回收渔民捕捞渔获物、渔业资源调查等方式,全面评估增殖放流苗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五)生态健康养殖与采捕。
1.环境友好型滩涂养殖区建设。总结低产滩涂改造技术经验,探索和提高滩涂贝类人工和生态养殖技术,借鉴国内外精养高产先进技术工艺和生产模式,以蛤、蚶类增殖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滩涂产出水平。
2.循环水工厂化及池塘健康育成。以设施化、装备化、智能化为目标,建设现代化工厂、池塘育成基地,打造为以近岸海洋牧场为补充的集约型环境友好型陆基育成产业区。
3.标准化港圈养殖基地。实施港圈养殖标准化改造工程,提高改造标准,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养殖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养殖条件。
4.浮筏多品种综合生态利用。引进开发储备品种,推广扇贝、大型藻类、参、鲍、海胆等多品种套养、轮养技术,发展多品种、多元化、多样式浮筏生态养殖。
5.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规范深水网箱箱体和配套设备建设要求,规范养殖区配套投饵机、洗网机、起网机、废物收集装置、看护平台等相关生产设施设备建设要求,开发和拓展应用环境友好型深水抗风浪大网箱鱼类养殖。
6.生态立体增养殖基地。推广海区生态育苗,推广贝藻轮养等生态养殖模式,集约化、立体化利用海域资源,建立典型海域生态立体养殖模式。
7.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市级和6个重点渔业县级水生动物防疫中心,加大对发生频率较高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
8.生态采捕。开发推广生态型采捕及选择性捕捞工具,全面更新推进方式节能环保、渔用机械高效实用的标准化玻璃钢养殖渔船,达到对对象生物的精准采捕,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六)休闲渔业及第三产业。
1.休闲渔业基地。积极发展运动休闲渔业,建设游艇俱乐部、游钓培训中心、水上运动服务中心、水上运动训练中心。
2.鱼类行为驯化与控制。通过声学方法驯化和控制放流及野生鱼类行为的关键技术已经成熟。选取可驯化鱼种,确定驯化地点,建设鱼类音响驯化系统。建设鱼类驯化示范区,进行选择型捕捞作业。
3.海上垂钓基地。发展游钓娱乐,承办国内外海上游钓赛事,建设国际游钓俱乐部、游钓培训中心等。
4.休闲旅游度假区。通过强化渔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区。
5.国家海洋公园。建设国家海洋公园,开发海洋生物及环境的观赏式、体验式服务,发展观光旅游业。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旅游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七)产品优质高效开发利用。
1.海珍(产)品精深加工。提高海珍(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配备相应的深加工废料处理设施设备。
2.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和标准化体系、认证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推行水产品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探索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
3.品牌建设。鼓励社团组织申报地理标志海产品登记保护,建立地理标志产品体系。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积极申报驰名商标、名牌等,提升产品附加值。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质监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八)仓储物流
1.现代化渔港。选取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活跃的地址,建立完善的多功能现代化渔港5个,装备先进的渔港配套设备。
2.海珍品高质储运示范区。依靠便利的海陆空运输优势,建设海珍品高质储运示范区,保障我市海珍品加工及销售的鲜活度。
3.海水贝类无害化处置中心。对区市县重点滩涂养殖区建设配套贝类净化厂,同时配套相应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仓储物流等设施设备。
4.综合型渔业园区。发展集中布局、规划合理、基础设施完善、技术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渔业园区。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规划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九)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
1.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测与预警系统。针对海洋水文、水质、潮流等指标,建设海洋生态环境因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监测浮标系统和海域环境监测系统平台,为实际生产提供海洋生态环境因子变化动态的实时预报和预警。
2.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和资源信息采集与评估系统。实时采集、传输、整理海洋牧场生态环境因子和资源量变动情况,及时开展对海洋牧场环境变动的评估工作。
3.海洋牧场生产状况动态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掌握海洋牧场生产状况,分析海洋牧场投入产出及资源变动情况,提供资源养护可行性方案。
4.海洋牧场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系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发布海洋牧场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提高对牧场产品宣传力度。
5.产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增加海洋牧场产品可追溯性,实现对海洋牧场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和销售、售后的各环节的掌控。
6.大连现代海洋牧场智能化、可视化示范基地。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现代海洋牧场示范基地和管理平台,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海洋牧场模式。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气象局,市环保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十)海洋牧场文化体系构建。
1.现代海洋牧场展示平台。以展览、推介会形式推介生态环保型海洋牧场,通过网络等技术手段搭建海洋牧场立体可视化技术平台,展现海洋牧场建设理念。
2.现代海洋牧场主题宣传。梳理现代海洋牧场文化脉络,开展现代海洋牧场技能培训,组织牧场文化观摩团,申办现代海洋牧场主题展会。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六、保障措施
(一)构建现代管理体系
。建立现代海洋牧场建设领导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协调对海洋牧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领导。强化行政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决策、执法、监督、落实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探索建立海洋牧场政府行政管理权力清单和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产权(或使用权)清晰的管理体制,健全政府、企业、渔民三者共同参与机制。
在统一规划下,将管理体制与投入机制紧密结合,鼓励渔民以合作的形式参与海洋牧场的建设、管理,支持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投资海洋牧场建设,明确和保障企业权益。进一步完善“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投入产出管理机制。
成立专家咨询组,对牧场建设进行定期指导咨询,保证海洋牧场建设有序开展,加强建设工程的验收与效果评估。明确海域功能,实施科学的海域功能管制。在海域基本功能未被开发利用之前,在保证不对海域基本功能造成不可逆转改变的前提下,研究探讨其他使用功能。对于基本功能已经被开发利用的海域,也应允许安排与基本功能相适宜和兼容的用海活动。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二)构建财政金融服务体系。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推进财政制度配套改革,通过财政拨款、政府贴息、政府购买服务、“先建后补”等形式,加大对建设海洋牧场的重点企业、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技术研发中心等的扶持。
制定优惠政策,运用市场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进入海洋牧场建设领域。拓宽增养殖业保险的业务领域,尝试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等形式进行资本化运作,提高资金与产业的对接能力。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局)
(三)构建智力平台体系研究海洋牧场建设人才引进方案,集聚海洋牧场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高层次人才来连发展。邀请国内外专家定期为我市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
依托我市大专院校和海洋科研院所,培养海洋牧场建设急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强海洋牧场人才的专业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进一步加大海洋牧场人才培训,增加对海洋牧场人才培训方面的投入。通过对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形成各个层次兼备的人才体系。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人社局)
(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以现代科技引领和支撑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提升增养殖业的技术装备,实现其集成、配套、组装、安全、高效运行。整合市内海洋科学与渔业技术力量,建立海洋牧场产学研平台,为我市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依托我市大专院校和海洋科研院所,成立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课题组,对海洋牧场建设有关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先期攻关研究。
搭建各类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产学研相结合水平,提升海洋牧场建设的产业化水平。引进借鉴国外海洋牧场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提高海洋牧场的科技含量。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市科技局)
(五)构建风险防范体系。遵循政府引导、互助运作、渔民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引导、推动渔民参加渔业互助保险。采取市级统筹、县级核算的模式运行渔业养殖保险。针对大连渔业风险保障需求,鼓励发展多形式、多险种的渔业保险,开展水产养殖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研究推出海水养殖抗巨灾保险品种,通过保险杠杆降低自然灾害对海水养殖业带来的损失。同时,加强海洋气象灾害预警,密切部门间合作,实现海洋气象、灾害等信息共享。
加强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力度。建立增养殖病害防控、防治预警及快速反应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海洋减灾、防灾,赤潮预报等气象服务,创新损害评估、损害赔偿等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水产养殖风险防范机制。
(责任单位:市海洋渔业局,中国保监会大连监管局,市气象局,相关区市县政府和先导区管委会)


 



 

热门推荐